杨老同志对于杨勇的两次恭维都非常满意,差一点他就要向杨勇问道,是哪本古籍记载的这些,也让他看看,
不过出于皇帝的面子,他并没有向杨勇讨要,
这也正好应了杨勇的心思,要不然他不知道还得编多少借口,才能将杨坚忽悠过去,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,
“这份奏折,你看一下,”
杨坚起身没有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缠,准备进入正题,
杨勇接过一脸疑惑的打开,
看了一会而儿,却是眉头紧锁,看的出来此事给他的触动很大,随后将这折子合上交给了杨坚,
“你觉得这些人,该如何处理,”杨坚随手把折子放在一旁看向杨勇,
“杀!”
杨勇开口只说了一个字,
“如果杀了这些人能起到作用的话,那朕早就动手了,你有没有想过,杀了这些人,还有下一批人,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,纵使朕杀再多的人又有何用呢?”
杨坚对杨勇说道,明显杨勇这个回答他并不满意,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,
杨勇沉思了一下,杨坚奏折上的内容,上面写的全是一些官员的所作所为,用贪赃枉法形容他们已经是最轻的了,
要知道作为一个勤俭爱民的皇帝,对于这件事自然不能容忍,但杨坚却没有处理,可以看出这些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动的,
“官职选官!”杨勇脑海中抓住了这几个词,
他明白了杨坚头疼的原因了,
隋朝自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以来,赖以依存的制度也全部是从上个朝代流传下来,沿袭旧制,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九品中正制度,
这时的隋朝只是刚刚有了科举制度的雏形,到了唐朝才逐渐完善,现在的隋朝还是继承着前朝留下来的九品中正制,
不以文采功名,全凭家世门第,
看来这就是杨坚头疼的原因了,
这些奏折上的官员,几乎每一个都是不可或少的与一些世家大族有着联系,而在隋唐时期最大的氏族便是这“五姓七望”,
这五姓是指崔、卢、李、郑、王,
七望是指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,
这些氏族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之久,数百年的积累使得这些氏族根深蒂固,
甚至朝堂上的官员,也都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五姓七望,可以说他们占据了天下大半的士子,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,实力非常可怕,
身为皇帝,杨坚自然不愿意这样的局面长存,这对他的统治非常不利,
可这些世家大族的实力太过于强大,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是以强硬手段拔出的话,国家一定会动乱不堪,
他辛辛苦苦建立的隋朝就有可能倒塌,当然这只是有可能,但仅仅是这样,杨坚也不愿意冒险,他不敢赌啊,
这也是杨坚最大的心病,亦是杨坚找杨勇前来的原因,最近杨勇的改变,使得他对于杨勇的看法有些期待,
“你有何见解,说说看?”
杨坚看向杨勇眼神带着期待之色,
“李德,给朕出去守着,任何人不得进来,”
杨勇还未开口,便见杨坚对着李德先吩咐了一声,
作为皇帝,说句不好听的,他放个屁都是件大事,
他能安插眼线监视百官,自然也有人敢冒着风险在皇宫中贿赂太监,获取他的一举一动,所以他让李德出去守着也是为了保险起见,
当皇帝看似容易,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可多得多呢,
“儿臣认为,造成这些人贪赃枉法的主要原因,还是我朝的选官制度存在问题,
纵观魏晋以来以九品中正制选官,导致门阀士族崛起,这些人不用努力,只要家世显赫便可谋划个一官半职,
而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,却往往埋没于世间不堪重用,这也导致了晋朝羸弱的局面,如今我隋朝才成立十多年,这种选官制度的弊端就已经爆发了出来,
如要改变,只能破而后立,首先就是要废除九品中正制度,”
杨勇对着杨坚说着他的见解,
“将你的办法说出来”
杨坚看向杨勇,他相信杨勇竟然说出了见解,就肯定有了办法,
“科举!”
“科举?”
“对,我将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定义为科举,这种制度以科考的方式为选拔人才的标准,抛弃九品中正制度的门第规范,以全新的方式,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人才,
这样无论是寒门子弟,还是豪门士子全有做官的可能,再加上印刷术的普及书籍增多,天下学士将喷涌而出”
杨勇说着他对后世科举制度的了解,反正这些也都是杨坚将来要提出的,他只不过是先行一步,摘了个桃子罢了,
“科考吗
倒是个不错的提议,不过办法虽好,却任有弊端啊”
杨坚揉了揉脑袋,杨勇的见解很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,只不过无论是印刷术,还是科举都不能一下出来,
虽然这些于国、于皇室发展都有利,可杨勇却太过极端,要知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,做任何事都是急不得的,
王莽很急,可结果呢,死的不能再死了,所以必须缓缓而图之,
“如今的大隋实行科举难道不好吗,”杨勇带着疑惑向杨坚问道,
“好虽好,可还不是时候啊”
杨坚摇了摇头,这就是他与杨勇的区别,杨勇考虑到的只是让大隋如何变好,并没有考虑到这项制度提出之后,会遭受什么样的打压与危机,
只能说站的高度不同,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,他可不能脑子一热,就不顾后果的在大隋实行科举制度,
纵观历史之变革,那一场不是用人命堆出来的,没有血腥的变革,这根本就不可能,
“将这过程给朕说的详细一些,”
“是,”
杨勇点头,竟然杨坚没有要实行的打算,他也不咸吃萝卜淡操心了,现在的他还是先将自己的位置保住,再来操心别的事情吧,
“儿臣认为,科举之所以称为科举,无外乎一个科和一个举字,他与汉代的察举类似担又不同,
是将包括天文地理、奇淫技巧,治国之论一切都包括了进去,以各县、州为底依次层层科考,最后由父皇选定赐予进士身份,”
杨勇对杨坚说着他改良后的科举,却是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,将科举定成了束缚人的八股文,八股文之害不用他多说,
儒学为正统他并不反对,因为纵观任何一家学说,只有儒学最为适合帝王统治,他并不反对儒学的正统地位,除非他不想当皇帝,
但他要的乃是百家争鸣学说盛行,而不是单一的思想,
虽然这有很大的风险,可变革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尝试吗,